青蛤俗称蛤蜊,主要分布于我国南北沿诲、日本本州以南和朝鲜沿海,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我国的青蛤养殖基本上采用自然苗种,但由于近几年来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及人为的滥采酷捕.青蛤的自然苗种资源量急剧下降。笔者于2000年开展青蛤人工茁种滩涂中间暂养的试验研究,现将试验过程介绍如下:
一、试驻地点的选择
1.场地条件
试验地点选在本县双朴乡养殖总场虾塘边的滩涂上,四周用泥土筑成长方形的埕田,坝高30厘米,面积300米立方米,泥土底质,全年海水比重在1.019、1.022之间,水温10—30度。
2.场地修整
在放苗前,清除多余的淤泥,使整个场地平坦、光滑,淤泥厚度保持在3-5厘米左右。由于养殖埕田内敌害生物较多,放苗前用药物杀死小蟹等敌害生物。
二、播苗方式
1.播苗时间、密度
2000年10月14日,把在育苗厂培育至0.5~O.8毫米的青蛤苗移入暂养埕田中,数量为1800万粒,播苗密度6万粒/平方米。播苗时的水温为20℃,比重1.020,PU 8.2。
2,播苗方法
在播苗前预先在埕田内放10厘米左右的海水,把青蛤苗放在塑料桶里,加半桶海水,用勺把苗和水一起舀起,再均匀泼洒在埕田中。
三、暂养管理
1.日常管理
每日退潮后,检查埕坝是否有漏、塌现象,发现问题,及时修补。每隔一段时间,放干埕内海水,检查埕内敌害生物的生长繁殖情况,发现敌害生物较多时,用药物泼洒除害。平时不定期施用一些肥料,培养底栖饵料生物。每月选择天气晴朗的日子,对苗种进行干露一次。至12月份,由于埕内钉螺多,影响青蛤苗的生长摄食,用特制的网袋把苗和钉螺一起刮起,捡出钉螺后,重新把苗放入埕内。
2.定期检查、测量
每隔半个月取样检查苗种的生长情况,测量苗种的壳长壳高,并做好记录。
四、结果与讨论
1.经过五个多月的暂养,于2001年3月21日把苗全部刮上来进行测量计数,测得最大规格壳长壳高为8.o毫米×8.0毫米,最小规格壳长壳高为6.o毫米×6.0毫米,平均壳良壳高为7.o毫米×7.o毫米,总数1008万颗,暂养成活率61%。本次试验因为育苗时间较晚,暂养水温在青蛤最佳生长温度22—30℃以下,所以暂养的青蛤苗生长速度较缓慢,暂养后苗种的规格偏小。如果提早在七月份育苗,八月份出池,则经暂养后的苗种规格可以达到10毫米以上。
2.由于青蛤苗壳薄、脆,在暂养初期,不能频繁地进行刮苗、翻池,以防止操作过程中压碎苗的外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暂养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干露,有益于苗种的生长。
3.暂养前,清淤、消毒除害工作尤为重要。因为苗种从室内移列室外,环境条件改变较大,因此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减小苗种对外界环境的不适应性,提高暂养成活率。而且刚出池的苗种规格小,容易遭到敌害生物的侵袭。所以,在筑好埕田后,应把埕田内所有的故害清除干净,并定期进行消毒除害。
4.暂养过程中,海水中饵料生物的多寡也影响着苗种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本次暂养地点设在虾塘边,相对于自然海区来讲,海水中的饵料生物比较丰富,加上不定期施用肥料培养底栖饵料生物,所以整个暂养过程饵料因素对苗种基本上没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