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殖行业领域专业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中国养殖基地 / 养贝

海湾扇贝养殖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编辑:珠光闪闪  时间:2018-06-20   浏览:

  海湾扇贝的遗传改良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重要海水养殖生物新品种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山东省科技厅重点科研课题“扇贝的新品种培育和应用”的重要内容。由中科院海洋所张国范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经过四年多的研究,于2月28日通过了由河北省水产局主持对“中科红海湾扇贝”苗种规模繁育进行的现场验收.这标志着我国海湾扇贝的海水养殖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海湾扇贝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引进的优良海水养殖贝类,现已经本土化并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海水养殖产业。但海湾扇贝同其它养殖贝类一样,也是野生家养型,未经过人工定向选育。近年来由于种质退化严重,使病害发生频繁、个体小型化严重。培育出具有鲜明种质特色、出肉率高、抗逆性强、生长快的海湾扇贝新品种是我国海水养殖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由张国范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1999年在家系培育的基础上获得了部分红壳色子代,2001年又从河北农业大学水产学院获得了从美国新引进的红壳色海湾扇贝,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海湾扇贝的家系和群体水平的选育和纯化研究。以这些材料为基础,经过几年的研究,张国范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在海湾扇贝的品种选育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了海湾扇贝壳色-数量性状复合选择和自交-小群体平衡的育种模式,培育出具有明显性状标记、出肉率高、抗逆性强的“中科红海湾扇贝”,在国际上首次对海湾扇贝进行选择育种并获得阶段性成果,并进行进一步的选择和纯化工作。研究揭示,海湾扇贝的贝壳颜色是遗传的,自(近)交能获得壳色较纯的子代,以壳色为标记对数量性状进行定向选育可能获得表型明确、性状优良的贝类新品种。

  为了尽快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河北省水产研究所的协作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河北省秦皇岛市进行“中科红海湾扇贝”品种选育推广示范。经过壳色和数量性状复合选育的“中科红海湾扇贝”的主要特点是养殖群体的95%以上的子代个体为橘红壳色,成活率提高15-20%,生长速度提高10-15,出肉率增加5-8%。2002年通过家系培育获得苗种近50万余粒,2003年在群体选择的基础上培育苗种近10亿粒,可满足近万亩海面的养殖用苗,近期还将再生产10-20亿粒。

  该研究成果已经在河北、山东、辽宁等地进行推广,并已初步形成规模化生产。渔农民对“中科红海湾扇贝”养殖情况反映良好,养殖规模迅速增加,苗种售价也高于普通海湾扇贝苗种。课题组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推广“中科红海湾扇贝”的健康养殖,为我国海湾扇贝的品种选育,促进海湾扇贝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2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主持对“中科红海湾扇贝”繁育成功进行了首次验收。2003年2月,由河北省水产局主持对“中科红海湾扇贝”苗种规模繁育进行了现场验收。专家们认为,“中科红海湾扇贝”是我国第一个通过人工选育、具有明显性状优势且遗传稳定、实现规模生产的养殖贝类新品种。该项研究的突破,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良种化进程和产业的升级换代,使我国在贝类品种培育研究和应用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