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饲养养殖方法主要有粗养、单养、鱼蟹混养3种方式。其中尤以粗养、鱼蟹混养较为实用。
    1.粗养 把蟹苗直接投放入天然水体,不投饵或稍投饵,让其自然生长。到秋冬季,成熟的河蟹开始生殖回游时,捕捉上市,这种方法又叫人工放流。它更适用于大型湖泊。人工放流的密度不宜过大,每667公顷水面放养的蟹苗,一般不超过50千克。大型水库不宜放养蟹苗,以防蟹打洞毁堤。
    2.鱼蟹混养 为了充分利用池水,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在养蟹池中可适当投放经济鱼类,一般每公顷放养鲢鳙鱼种3000~6000尾,鲫鱼种450~750尾。池中不宜投放较大的鲤鱼、青鱼、鲫鱼等杂食性鱼类,以免吞食蟹苗。河蟹的取食量一般低于鱼和虾,一般每长0.5千克需精饲料1千克。精饲料以蚯蚓、螺蚌、昆虫等动物内脏为主。鱼蟹混养时,必须设有严密的防逃设施。不管粗养还是精养,直至发育成幼蟹时,再投放入池,以提高成活率。网箱可用塑料纱窗制成,规格为3米×0.75米或4米×0.75米。网箱设置在水流清洁、缓慢和无油渍处,网箱用棕绳系于竹架上,可随水位升降。蟹苗投放数量分别为6.2千克和7千克左右。
    3.单养 这种养殖方法对蟹池的条件和防逃设施要求较严。春季是河蟹体壳生长的季节,首先必须保证河蟹吃饱,促其体积增长。在饲料品种的设喂比例上,青饲料应占总投饲料的80%,精料占20%,投喂方法应实行“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四定投饵法,以使河蟹尽快形成定时定点集中摄食的习惯,提高饲料利用率。
    河蟹对温度的变化较敏感,水温达7℃以上时,才摄食活动;夜间温度低于2℃时则步足僵硬,出现“变埂”现象,造成冻害。为防止水温偏低影响河蟹生长,春季蟹池水位不宜过高,以水深1米左右为宜,以利于光照,加快水温提高,促进河蟹生长。投饵一般在傍晚进行,投喂量掌握在2小时左右吃完为准。
    投喂地点宜固定在浅水岸边。投喂饲料可选绿萍、甘薯、青菜、碎米、米糠,也可投喂屠宰厂的猪、鸡、鸭肠等下脚料或螺、蚌肉、蚯蚓等动物饲料。
    河蟹不耐肥水,对缺氧特别敏感,又因生活于水底,更易感到缺氧。加之它们摄食量大,排泄物多,水质容易变肥、恶化,造成河蟹浮头或死亡。若发现河蟹严重浮头,不摄食,说明可能是水质恶化引起的。要保持新鲜水质,应种植水草。水草白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水中动物呼吸释放出的二氧化碳,防止二氧化碳积累导致水质偏酸。水草还能吸收水中过多的肥分,保持水质清爽,同时,可避免河蟹在池底活动时搅动淤泥,造成水质浑浊。目前,在池边浅水区大都栽种水花生,同时要求保持一定的水深。河蟹生长初期,个体小,水可浅些;随着河蟹个体的增大,水要逐渐加深。3~4月份维持水深0.5~0.8米;5~8月份水深1.0米左右;9月份以后保持水深1.0~1.2米,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勤换水:养蟹池应经常性地调节水质,保持水质清新。春季7~10天换1次水,盛夏2~3天换水1次。每天换水应在1/3以上,最好能边灌边排,同时要注意观察河蟹的生活情况。如果发现河蟹成批爬出水面,吐泡沫呼吸空气中的氧气;表明水中严重缺氧,应即刻冲灌新水。
    (2)勤撒石灰:一般每星期撒1次石灰,每次每公顷石灰用量75~150千克。河蟹适应于在弱碱性水中生活。
    (3)及时清除残饵和蟹壳:每次投饵前应将前次投喂剩下的饵料从水中清除,蟹壳则结合换水时清除,以防水质恶化。
    4.网箱培育幼蟹技术、规格与设置
    (1)网箱:网箱用尼龙筛绢或聚乙烯网片制成,目大0.15厘米左右,以不使蟹苗逃逸为度。网箱大小为2米×1米×1米或4米×3米×1米,无严格规定。网箱用木架或竹框架浮于水面,网衣下沉水中约80厘米左右,网箱上部可用同规格的网片封顶,但需留1个可开闭的出入口,以便放苗、投饵及管理检查等。也可在网箱露出水面的部分缝接30厘米尼龙薄膜,用线和支架垂直拉挺,以防幼蟹爬逃和青蛙等水生动物入箱危害。
    (2)放养口:网箱可选择在具有一定水流、溶氧丰富的河流、湖泊、水库或大水面池塘中置放,箱距4~5米,行距5~6米,以便管理操作。放苗密度以2~3万只/米3为宜。
    (3)饲养管理:管理期间可投饲人工饵料,如各种动物尸体的碎骨、蚕蛹粉、米糠、豆渣等;也可捞取枝角类、水蚯蚓投喂。投饵要充足,否则就会发生相互残杀、弱肉强食的现象。对网箱要定期检查,定期洗刷,免得网箱阻塞、流水不畅。还要预防水老鼠咬破网管,危害幼蟹等。在网箱内,可放入水草之类的附着物,以提高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