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Eriocheir sinensis)学名中华绒螯蟹,头胸甲呈圆方形,后半部宽于前半部;额宽,分4齿,齿间缺刻,居中的最深;前侧缘具4锐齿,最后者最小;螯足,雄比雌大,掌节与指节基部的内外面密生绒毛,腕节内末角具1锐齿,长节背缘近末端处与步足的长节同样具1锐齿;步足以最后3对较为扁平,腕节与前节的背缘各具刚毛,第4步足前节与指节基部的背缘皆密具刚毛;河蟹腹部雌圆雄尖。
    1、网围生态养殖
    本技术是充分利用水草、螺蛳、小虾等天然饵料,结合投喂小鱼、玉米等单纯性动植物饵料,模拟生态食物链,创造野生的生长环境,以提高河蟹品质、减少疾病发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养殖方式。水域条件要求水面开阔、水流平缓,水质符合GB1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的水库、湖泊。网围设置处避开航道,环境安静,交通方便,网围养殖区域水草丰富,底栖动物密度大,并具有再生能力,敌害少;底部平坦,底质以粘土、沙土为宜;要求水深常年保持在1~2m,透明度1m以上,溶解氧5mg/L以上。
    2、网围设置
    2.1材料
    围网材料宜使用聚乙烯网片,3×3网线。围网顶端防逃材料宜用檐网。围网底部防逃材料宜用石笼,石笼为目大2cm聚乙烯网片包装成圆筒形的网袋,圆筒直径10~15cm,内装直径2~4cm的圆石子。围网支撑材料宜用毛竹,直径8~10cm,长5m。捆绑材料宜选用聚乙烯绳、铁丝。
    2.2设计
    2.2.1网围面积 网围面积大小应根据水域环境条件、统一规划布局、养殖投资能力等综合情况来确定,一般网围养殖面积以2~4平方公顷为宜。
    2.2.2网围形状 网围形状根据水域环境而定,一般以安全、节省为原则,可选用圆形、椭圆形、长方形、三角形等。以圆形最为节省材料。若是连片养殖,以方形为好。
    2.2.3防逃设置 采用双层防逃围网。内围网选用网目2cm,为主要防逃设施,所围水域为养殖区;外围网选用网目3cm,为第二道防逃设施,检查河蟹外逃情况,阻拦漂浮物。内外网间距3~4m。围网高度根据平常水深及汛期水位而定,一般要求在平常水位露出水面1.5m,在内围网顶端再缝上1m宽的檐网,檐网与围网夹角50°~70°。为确保安全,在内围网顶端内侧再加高25cm的光滑钙塑板,或者在檐网中间再悬挂高25cm的光滑钙塑板。网围下端与石笼缝合。檐网与内围网顶端相连接的防逃盖网,宽度1m左右,防逃盖网与内围网形成檐状。
    2.3安装
    应根据网围区域形状,用毛竹打桩,竹桩间隔距离2~3m,入土深度1.5m左右。将网围的上、中、下纲牢牢挂绑在桩上,竹桩间隔分布于围网内外两侧。石笼要求全部压入底泥中。
    3、蟹种放养
    3.1种源选择
    放养蟹种前,用丝网、地笼等渔具将网围养殖区域内的敌害动物捕尽。种源最好选择天然或人工培育第一、二代的长江品系一龄中华绒螯蟹。种质要求性未成熟、规格均匀、体质健壮、活动敏捷、附肢完整、足爪无损(包括爪尖无磨损)、色泽光洁、无附着物、无病害。背部颜色呈黄色,或黄中夹杂少量的淡绿色。雄蟹螯足上的绒毛连续分布不完全,步足刚毛短而稀,雌蟹腹脐尚未充分发育,没有完全覆盖住头胸甲腹面。规格以体重5~12g/只、80~200只/kg为宜。
    3.2蟹种消毒
    将蟹种放入水中浸泡2~3min,冲去泡沫,提出放置片刻,再浸2min后提出,重复3次。待蟹种吸足水后,用3%~5%的食盐水或10~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浴30min左右进行消毒。
    3.3放养方法
    一般在每年12月至翌年2月放养蟹苗。应根据不同的养殖方式、饲养管理水平和商品蟹的规格、产量等综合确定放养密度,一般可放9000~12000只/平方公顷。蟹种投放在水草较多的养殖区域,放养时要求多点分散投放,让蟹种自己爬出,不宜集中倾倒。为充分利用水面,可在网围内放养小于7500尾/平方公顷大规格的鲢鳙鱼种或45~75kg/平方公顷抱卵青虾。
 
河蟹网围生态养殖技术(下)  
来源:[《水利渔业》]   时间:2006-09-14 00:00  
 
    4、饲养管理
    4.1移植水草
    若网围养殖区水草缺乏,或养殖过程中,由于河蟹摄食损害而大量减少时,应进行水草移植,补充水草,以保证河蟹具有足够的青饲料和隐蔽栖息的场所。可供移植的水草有苦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喜旱莲子草等。
    4.2饲料品种
    植物性饲料以水草为主,搭配投喂玉米、小麦、南瓜及蕃薯等。动物性饲料主要有野杂鱼、螺、蚬、蚌、青虾等。
    4.2.1全年投饵安排 全年投饵总体按照“两头粗,中间精”原则。开始投饵时间应依据气候、水温的变化而定,一般在4月上旬水温达到14℃以上时即可开始投喂饲料。养殖初期,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养殖中期,随着水温上升,河蟹个体增大,吃食量增加,应逐渐增加投喂量,动植物性饲料等量投喂;养殖后期,为保证河蟹营养积累、长膘增重的需要,应相对增加动物性饲料的投喂量。
    4.2.2日投饵安排 一般日投饵1次,投喂时间为16:00~17:00,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同时投喂,植物性饲料投喂量为河蟹总重的2%~5%,动物性饲料投喂量为河蟹总重的2%~3%,一般以当天吃完为宜。同时,还应根据气候、水位变动、生长等情况适时调整投喂量。阴雨、气压低的天气,或汛期水位上涨,或大批河蟹蜕壳时应减少投饲或者不投饵。
    4.2.3投饵方式 饲料投喂要求多点均匀投撒,避免互相争食残杀。玉米和小麦应浸泡24h后投喂,南瓜和蕃薯应煮熟后投喂,小杂鱼、螺蛳等动物性饲料应切碎、碾碎后投喂。
    4.2.4定期抽检 为及时掌握河蟹吃食、生长情况,应进行经常性抽检。根据抽检河蟹的个体大小、生长状况,及时调整投喂饲料的质量和数量。
    4.3日常管理
    刚放养的河蟹,对环境有一个适应过程。在投放的当天晚上,活动十分剧烈,有部分会爬出养殖区。因此,前3个晚上,必须在内外防逃围网之间多放置几只地笼,回捕外逃河蟹。河蟹蜕壳期的管理要保证网围内有足够的水草,覆盖面不少于1/3;保持环境安静,防止敌害动物入侵和人为干扰。
    水质管理要及时清除残饵、腐烂的水草、各种漂浮物等;适时冲洗围网防止网眼堵塞,保证水体自然交换。防逃管理要定期检查网围的各部位设施,修补漏洞;大风天气或汛期,加强管理;在内外围网之间永久性放置地笼,经常检查地笼中有无逃出来的河蟹,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4.4病害预防
    围网生态养殖不投药物,但要做好病害预防工作。为防止带入病原体而引起病害发生,蟹种要求在放养前进行消毒;饲料要求新鲜、卫生、不变质;捕杀影响河蟹生长、栖息、蜕壳和摄食的大型凶猛性鱼类、老鼠、水蛇等敌害动物。
    5、收获
    在每年的11~12月,根据水温及市场情况及时捕捞上市。捕捞工具可用地笼等渔具,捕捞上来的河蟹可放入河蟹专用暂养网箱(1.5m×1.5m×0.8m)中。在网箱中暂养数量不宜过多,每只网箱放养量一般要求在50kg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