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麂也称为麂子,是哺乳纳偶蹄目鹿科动物,通常生活在丛林、草地,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具有食用、药用、观赏、工艺等多方面的用途,为保护野生黄麂,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现黄麂已实现人工养殖,下面小编将黄麂的人工饲养与繁殖介绍如下:
一、 麂子的认识
、外形特征:麂子为鹿科哺乳动物,也属食草动物,象鹿,但比鹿小,毛玻黑色,雄的有很短的角。身体为毛棕色。麂子成体体重16-25千克,体长75-115厘米。腿细而有力,善于跳跃,能疾走,通称“麂子”。鹿科的1属,仅雄麂具短角,角干向后伸展,角尖内弯,不分杈或仅分一小杈,角基部在脸上形成纵棱脊;被毛较其他鹿科动物短而细;四肢细长、蹄狭尖;有大的上犬齿弯曲呈獠牙状,但较麝、獐的獠牙小;头骨略呈三角形,泪窝显著。中国分布有三种,分别是黑麂,赤麂和小麂。赤麂,为麂类中最大的1种,体长80~150厘米,肩高约55厘米;颜面部棱长;体背棕褐或暗褐色,胸部鲜棕,后腹毛色从淡黄到纯白、腋部有白色块斑,鼠鼷部、臀部、尾下为纯白色。黑麂体型略小于赤麂,体长约120厘米,肩高约50厘米;耳短圆;侧蹄较其他麂发达;体背毛色棕黑,眼周至额部有一束鲜棕色簇状刚毛,前额、耳与两颊间有呈“v”字形橙栗色暗纹,腰腹部和四肢暗黑色,臀周、尾下部和鼠鼷部纯白色,边缘深栗色。小麂是麂类中最小的一种,也是中国特有种类。叫声如犬吠,故又称吠鹿或犬麂。体长70~90厘米,肩高约40厘米;脸短,颜面棱也比赤麂短;体背毛色变异较大,呈黄褐、棕黑色,颈背中央有一黑色条纹,臀周、尾下、鼠鼷部亦呈白色;蹄小于赤麂和黑麂;泪窝深而圆。
二、 麂子人工饲养与繁殖
赤麂, 以种子、嫩草、青草、树枝等为食。春季交配。妊娠期半年左右。每胎产1~2仔。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
黑麂,以嫩枝、叶子、果实、蔬菜、豆类为食。主要在春季产仔,每胎1仔,幼仔约6~10个月性成熟。数量较少,仅见于中国浙江、安徽、福建等省的交界处。赤麂,以嫩叶、幼芽、青草、果实、种子为食。全年繁殖,产后还可受孕,怀孕期约6~7个月,每胎产1~2仔。分布于中国江苏、浙江、福建、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台湾。疾病防治麂子生命力强,几乎不发生疾病。但春末夏初投喂果种饲料最好仅占日粮总量的30%,以防胃气膨胀和亚硝酸盐中毒。同时,每天更换一次清水,并在饮水中间隔投入0.5%的环丙沙星(粉剂)定期进行肠道驱虫、更换垫草和场地消毒。保持饲养环境清洁卫生,及时清除场内残食粪便
三、 麂子的经济价值
(一) 食用价值
麂子肉质细腻、味通鲜美,是野味中的上品……无论炒、煮、烤味道都非同一般。其最大的特点是无筋、不塞牙。用其肉加工腌制的干巴,味道更为鲜美。无论蒸、煮、炸、炖、炒等何种工艺,都可烹饪出醇香可口,极富民族风味。能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不同口味的饮食需要,是真正绿色的“山珍野味”。麂子养殖管理技术麂,俗称麂子。哺乳纲,偶蹄目,鹿科。生长在丛林、草地的一种野兽。也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野生动物。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黑麂为中国特有种类,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麂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麂中以黑麂数量最少,分布区狭窄,已列为国际濒危动物。麂子具有食用、药用、观赏、工艺等多方面经济价值。国家允许科学人工训养及开发推广(必须具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训养繁殖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对保护原始野生麂子生态资源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力措施。人工养殖麂子这一新起养殖产业的开发,有着特殊的经济价值和独特的市场前景,各地报社记者曾多次进行了推广报道,大力提倡麂子养殖,促进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 药用价值中医认为,麂肉性味甘平,有补气,暖身,化食,祛风,能疗五痔等功效。《本草纲目》记载:"其肉主治五痔病,炸熟,以姜醋食之,大有效,麂舌可治惊风"。慈菇具行血迈淋的功效。麂肉具有补气、暖胃、法风湿的功效。此菜具有补气、法风湿、滋阴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风湿性关节炎、肺虚咳血等病症患者食用。
四、 麂子的市场前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高质量生活水平的不断追求和向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层次也随之而升级,对于野味的享用和视觉美感的享受欲正日趋增强。为满足人们的需求,开发者把市场眼光投向了麂子,但由于野生麂子为国家保护物种,禁止猎杀,且已日益枯竭,面临绝迹,因而,为满足广大的市场需要,只能实行人工养殖。在人工养殖状况下,麂子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常食果种、适应性广等特点,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保护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和生态平衡,以上致使麂子的人工养殖成为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大力支持的项目。因此,发展人工养殖麂子,必将揭开产业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野生黄麂成为了国家保护动物,但如果取得养殖许可证,那么就可以进行人工养殖、繁殖,并且进入市场销售,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