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头鲶

怀头鲶:别名河鲶_怀子_大口鲶_怀头鲇_怀头鱼_大河鲶_大鲶鲐_叉口鲶_苏氏六须鲇_东北大口鲇_南方大口鲇,为鲶形目、鲶科、鲶属、鲶鱼系列品种,原产于亚洲中国黑龙江、松花江、嫩江、辽河、乌苏里江等水系。野生于江河及支流的缓流处,附属湖泊中少见。1948年命名。秋后则居于深水,在污泥中越冬。其含肉率虽低于南方大口鲇,但氨基酸总量、4种鲜味氨基酸总量以及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均高于南方大口鲇。1950年后,由于过度捕捞、栖息生态恶化、工业污染、江河流量减少等原因,1960年几乎绝迹。《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易危物种。
凶猛的肉食性鱼类,野生于中下层水域,可捕食自身体长15-35%的鱼类,也吃水生昆虫、蛙、鼠。白天多在底层休息,夜间至浅水处觅食。在水族箱内饲养时,只吃动物性饲料。曾是我国产区重要的经济捕捞对象,但目前资源已急剧减少。
生存环境:弱碱
最大长度:100cm
形状分类:梭形
颜色分类:褐色_棕色
活动区域:底层
饲养难度:较难
性情习性:凶猛
适宜温度:23℃±3℃
酸碱范围:7.4±0.4
硬度范围:8±4
寿命年限:20年
食物饲料:肉食
怀头鲶形态特征 >
体长70-100cm,重可达50kg以上。据记载,最体长为4m。体前部纵扁,后部侧扁。头宽。吻长,圆钝。口大,亚上位,口裂后端达眼后缘垂直下方。上、下颌及犁骨均具尖细齿,形成弧形宽齿带,两端尖细。眼小,侧上位。前鼻孔呈短管状,后鼻孔圆形。颌须长,尖端具颗粒状的皮褶块。背鳍小,无硬刺。臀鳍长,后端与尾鳍相连。尾鳍内凹,上叶略长。体呈褐灰色,侧面色浅,腹部灰白色,体侧有不规则暗纹。各鳍色暗。
怀头鲶饲养方法 >
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2℃,适温18-26℃,喜清澈高溶氧水质。pH7-8。生长速度非常快,当年鱼苗在鲫鱼成鱼池中套养3个月,平均体重可达1kg左右,最大可达2kg以上。2冬龄的体长可达56-58cm,3冬龄可达68-70cm。
怀头鲶雌雄分辨 >
怀头鲶繁殖方式 >
自然水域性成熟为4-5龄,性成熟体长40cm左右。成熟个体每年6月初即开始沿江河游到上游有水草的江岔中产卵,7月中旬结束。人工繁殖8月中旬还可催产一批。卵遇水即具有粘性,但不如鲤、鲫鱼卵的粘性强。水温21-24℃,受精卵36-52h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