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基地

养殖基地 养殖网站 养殖网

龙虾塘pH值过高引起的氨氮中毒处理案例

2018-06-04  天门湖北海大技术服务部   胡锡永   阅读:
【文章概要】作者:天门湖北海大技术服务部 胡锡永一.事件背景5月22日早上6点,汈汊湖东升村客户曾树林反映龙虾上草严重,还有部分虾活力很差,有死亡的迹象,要求去池塘上看看。现场了解,池塘面积16亩,平均水深60公

作者:天门湖北海大技术服务部 胡锡永

一.事件背景

5月22日早上6点,汈汊湖东升村客户曾树林反映龙虾上草严重,还有部分虾活力很差,有死亡的迹象,要求去池塘上看看。
现场了解,池塘面积16亩,平均水深60公分,去年养草鱼,今年转养龙虾。水草丰度良好,生长旺盛,一星期前放虾苗300斤。早上七点检测水质指标pH值9.2,氨氮0.2,亚盐0.01;

二.原因分析

龙虾大量上草原因主要有:①底部缺氧;②水质不好引起中毒;③感染疾病;通过现场了解,池塘水草环境良好,16亩塘放300斤虾苗,密度很低,排除缺氧的可能;早上七点检测pH值9.2(下午pH值更高),并且氨氮含量在0.2ppm,亚硝酸盐0.01ppm,pH值越高,氨氮毒性越强(pH值高的氨氮都是以分子氨的形式存在,分子氨毒性很强,破坏生理调节,抑制氧气运输),初步判断龙虾上草是因为pH值过高引起的氨氮中毒。检测龙虾体表和内脏,发现鳃部以及肝胰腺正常,肠道食物饱满,排除发病的可能;
中国养殖基地 yzjidi.com
三.处理思路

1、解毒,使用海联科3201解除分子氨毒性;
2、降低pH值,使用海联科3105降低水体pH值;
3、使用海联科3101+3202调节水质,利用水体中的氮肥,降低氨氮含量。

四.客户操作

(1)5月22日上午10点使用海联科32013瓶解毒;
(2)5月22日下午3点使用海联科31054瓶调节水体pH值;

五.方案效果
5月23日早上6点,曾老板打电话龙虾已经没有上草,对方案效果非常满意。去现场检测水质指标pH值8.6,pH值比昨天下降了0.6,分子氨的含量也随着下降,龙虾活动恢复正常,曾老板压在心头的石头终于放了下来。由于温度的逐渐上升,水体中的氨氮、亚盐需要通过水草、藻类与菌种转化吸收掉。曾老板将继续通过补充海联科3101+3102来吸收利用水体中的氨氮。
中国养殖基地 yzjidi.com
六.小结

鱼塘转养虾塘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池塘淤泥深,有机质多,高温天底泥中的有机质在细菌的分解作用下不断释放氮到水体中(也有硫化氢、甲烷等有毒物质),一部分氮被水草吸收利用,水草生长旺盛,还有一部分被藻类利用,藻类过多时就出现水浓,没有被利用完的氮留在水体中,当底部溶氧不足时就出现亚硝酸盐。氮的循环受阻就会在水体中以氨氮、亚硝酸盐的形式存在,所以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的改底、补菌,调节好水质,把氮循环通路打通,从而避免因为氨氮、亚盐的存在造成养殖上的损失。

用户评论

推荐阅读

小龙虾养殖户请注意:10月份虾田管理要做好这五方面


10月份对龙虾养殖特别是稻虾共作、连作来说是一个关键时期,龙虾抱卵孵化出苗的高峰期,水稻收割、上水的高峰...

10-07阅读:71

养殖户如何提高小龙虾出苗率?

现在九月底十月初这段时间,大部分小龙虾已经进入抱籽孵化的末期,已经到了虾苗即将孵化出来的时间,许多养殖老板...

09-29阅读:184

新一轮小龙虾养殖开始了,再议虾田环沟的开挖

最近,随着水稻的收割,又有一大批新手开始改造农田,发展稻田养虾,大家对挖沟还是各有说法,其实各人的说法都有道理...

09-26阅读:124

小龙虾种虾和虾苗如何投放?


龙虾养殖成败的关键之一就是苗种,很多失败的养殖户都是失败在苗种这一环节,有的被忽悠了,买了高价劣质虾种虾...

09-24阅读:130

小龙虾苗种怎么放养?

(1)种苗选购
3月底至5月上旬,可选购的虾苗要求规格80-100尾/斤,体色呈浅黄色;宜选购虾田或塘繁育的虾苗,或就近选...

09-21阅读:218

虾田稻如何做到不打农药和除草剂?

作者:水长军今天在群里随口讲了一句,没想到给群主逮到了,非要我写研究的成果,我哪有什么成果啊,才刚刚搞了两三年...

09-21阅读:248

虾蟹养殖户为什么“扛过了疾病暴发期,却溺死在缺氧期”

放苗容易,养虾不易,养大虾更难。面对虾越来越难养的局面,“好不容易扛过了疾病暴发期,却溺死在缺氧期里”,这样的...

09-20阅读:266

小龙虾养殖塘秋季施肥四大错!

作者:湖北省天门市水产服务中心潘明瑶立秋过后,越来越多的小龙虾养殖户开始纠结秋季养殖塘怎样进行施肥的问题...

09-20阅读:239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如转载或引用涉及版权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1139035478@qq.com

沪ICP备14027920号-3

Copyright © 201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