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殖行业领域专业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中国养殖基地 / 鳝鱼

池塘网箱黄鳝病害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编辑:   时间:2018-06-22   浏览:

1、病原分析

池塘网箱中黄鳝的病害主要来源于生物、物理及化学等因素。有些病害是单方面原因造成的,有些则是多方面共同危害的结果。

1.1生物因素

主要是细菌、病毒和寄生虫以及一些生物直接捕食或危害黄鳝。由细菌、寄生虫造成的病害较多,如赤皮病、肠炎病、毛细线虫病等,病毒因素给养殖带来的危害目前还较少发现。

1.2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往往不直接造成危害,一般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后造成危害,如运输不当造成机械损伤引起细菌感染,引发疾病。但水温的剧变超出黄鳝适应的范围后,则极易对黄鳝造成危害,引发疾病导致死亡。

1.3化学因素

主要是水中溶氧、pH、有害有毒气体、重金属及其盐类的危害。

当水中溶氧过低时,黄鳝新陈代谢缓慢,体质弱,抗病力降低,易被细菌感染而致病。黄鳝喜在有机质较多的偏酸性水中生活,最适宜的pH为6~7.5,否则会引发其它疾病而死亡。如果池底腐殖质太多,则易产生硫化氢、氨等有害气体而引发疾病。

如果饲料中添加激素、抗生素等化学物质,会严重影响黄缮的品质,危害食品安全。

1.4其它因素

1.4.1自然因素如空气中的病毒、细菌的侵入,其它农田喷洒农药时,药雾随风入池,导致数小时内全池鳝鱼死亡。

1.4.2管理因素如密度效应,池塘中网箱设置密度以及鳝种的投放密度。密度过小,影响产量,密度过大,会造成缺氧和饲料利用率低,致使生长不一致,导致部分黄鳝体小病弱而发病或相互残食。

1.4.3“应激”反应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致病因素。通过试验观察,引起黄鳝产生“应激”反应的因素,主要是生长环境的改变以及气候、温度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鳝种进箱阶段,黄缮因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或气候、水温变化大,而产生“应激”反应,主要造成免疫功能下降而发病死亡,死亡率高的可达90%以上。

2、鳝病的诊断方法

2.1现场检查

观察病鳝的反应,患急性鳝病的往往无明显病状表现,与正常黄鳝差别不大,仅在病变部位有变化,常在短期内发生死亡。慢性病鳝则表现出体色较黑,体质瘦弱,狂游,逐渐行动缓慢而死亡。检查时,如发现黄鳝表现出不安状态,上蹿下跳,急剧独游,则表明黄鳝有病。

2.2鳝体检查

主要是肉眼检查,黄鳝的头部、吻、体表有无病变、寄生虫,头吻部有无充血,鳝体是否有大量粘液脱落,眼睛是否浑浊,表皮有无红肿、溃烂和尾部是否腐烂。

2.3内脏检查

以肠道为主,将肠道剪开,将前、后二段仔细检查,注意是否有寄生虫,肠壁有无红肿、溃烂、白点及食物消化不良等。

3、主要预防措施

黄缮一旦发病,大多失去食欲,一般药物难以治疗,因此对鳝病要坚持防重于治的方针。

3.1规范操作

整个生产过程严格按《无公害食品黄鳝养殖技术规范)NY/T5169-2002执行,养殖环境符合GB18407-2001《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3.2严把鳝种质量关

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色泽光亮、无伤无病、游动活泼的深黄大斑鳝或浅黄细斑鳝进行养殖。鳝种来源最好是人工繁殖的苗种,但现阶段人繁规模较小,苗种不易购得。因此本试验主要采用的是天然采捕(笼捉)的鳝种,部分从市场购买的鳝种则经过了严格挑选。

3.3严格消毒措施

投放鳝种前,池塘、网箱都进行了严格彻底的消毒,每公顷池塘用生石灰2250kg或用10g/立方米漂白粉化浆后全池泼洒,每口网箱用生石灰1~1.5kg全箱泼洒。1周后,待网箱附着有藻类再投放鳝种,投种前,将鳝种放在2%食盐水中浸洗5~15min。

3.4加强管理

严格控制池中网箱的设置密度及网箱中投放鳝的密度。在饲料投喂方面,坚持“四定”原则,不投喂含有任何有害化学物质(激素、抗生素类)的饲料。及时清除黄鳝吃剩的饲料。在勤换水的同时,注意温差的变化和水位的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