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实施江苏省水产三项工程项目“河蟹、梭鱼生态高效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的2年中,出现了4次河蟹不同程度的死亡情况。根据河蟹死亡发生的季节、养殖阶段、水温、死亡时的症状、养殖操作过程等,作者初步分析了引起河蟹死亡的原因,并采取了相应的技术措施,现总结如下,以期对河蟹养殖从业者今后的生产起指导作用。
第一例
项目实施的一号池塘,面积22亩,当池塘水位加深到池塘滩面以上时,2月中旬放养的大规格河蟹种(平均规格62粒/500克),由最初的少量死亡,逐步发展到大量死亡,到4月中旬池塘水深加到35厘米时,已经在池塘找不到存活的蟹种。4月20日,又从另一家蟹种养殖场购进规格为95粒/500克的蟹种,按每亩900粒的密度重新进行了放养。但放养的第二天,刚放养的蟹种又开始出现少量死亡现象,并且死亡数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蟹种死亡现象发生时,池塘水质清新、暂养沟内伊乐藻长势较好;池塘水温尚低,只有13~16℃;而且死亡的蟹种外表没有发现任何发病的症状,但死亡蟹种肠道内均无食物;进水河道内的野杂鱼、小杂虾分布活动正常,养殖池塘内刚放养的鲜活螺蛳活动、摄食也很正常。将从进水河道内捕获的野杂鱼、小杂虾暂养在养蟹池塘内,一天内野杂鱼活动正常,但小杂虾出现活力下降、呆滞、有少量死亡现象。
综合分析上述情况认为:可能是池塘水质含有农药杀虫剂之类的药物。得出初步结论后,立即开始对池塘大换水,先将池塘水体排到环沟,关闭排水口,再迅速进水,池塘水位恢复到原来水位之后,边排边进,持续换水三天后,加深池塘水位到60厘米。
采取上述措施后,蟹种停止死亡。
项目实施的一号池塘在2010年种植了一季水稻,可能因为种植水稻时喷洒的农药残留在池塘的底泥中,虽然该池塘进水前经过了浸泡,可能由于浸泡次数或浸泡时间不够,第二年池塘滩面进水时,少量残留在土壤内的农药被池水浸泡出来,溶解在池水中,引起蟹种大量死亡。现在有很多农户把原来种植农作物的田块开发成池塘,养殖河蟹或对虾,养殖的第一年,往往就有苗种放养后即出现大量死亡现象,原因可能也与农药残留有关。有的养鱼池塘改成养蟹或养虾池塘后,第一年放养苗种后,有时也有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大量换水后,苗种死亡现象立即停止,可能也是因为鱼药在池塘底泥中残留的原因。
因此,由农田或原来的养鱼池塘改成养蟹或虾池塘后,第一年苗种放养前,理想的做法是,先对池塘底泥进行耕翻,后用水浸泡2~3次,放干浸泡用水后,再进水,放养苗种前一定要进行“试水”,确定池水无农药残留后,再行苗种的放养。
第二例
鲜活饵料投喂不当引起的河蟹死亡。项目实施的2号池塘,在投喂鲜活螺蛳后的第三天,池养河蟹出现少量死亡,症状是河蟹胃内无食物或只有少量食物,肠道中后段有少量淡红色水样性食物。
由于河蟹死亡是出现在投喂鲜活螺蛳之后,同时,在河蟹死亡的同时,池塘水面下风处也漂浮了一部分死亡的螺蛳,死亡的河蟹出现了肠炎病的症状,因此分析认为河蟹的死亡与投喂的螺蛳不太鲜活有关。在高温季节,螺蛳在捕捞、运输过程中,干露时间过长,造成一部分鲜活螺蛳死亡、腐烂,下池后,河蟹摄食引起肠炎病导致死亡。有些养蟹池塘放养的鲜活螺蛳是用机械吸取的,在机械吸取过程中把大量的河底淤泥、杂质也一起吸取上来,与螺蛳混放在一起,到养殖池塘放养时,由于与淤泥、杂质混在一起,很难均匀布散开来,特别是高温季节淤泥与螺蛳堆在一起,更容易引起螺蛳的死亡。因此,河蟹养殖池塘放养的鲜活螺蛳,最好是人工捕捞的,如果是机械吸取的,最好用水冲洗干净,螺蛳捕捞上来后,应尽快放入蟹中,途中干露时间不要太长,螺蛳在池塘内布放时,应力求布散均匀,不能堆放在一起,即使是在早春,如果大量的螺蛳堆放在一起,也会引起螺蛳的缺氧死亡。
第三例
10月中旬,蟹种养殖池塘出现少量蟹种因为烂爪病(也有因甲壳溃烂)引起死亡。这个蟹种养殖池塘当时的情况是水花生等水草生长面积相对过大、过密,池塘底泥相对较厚,池底缺氧,池底有毒有害物质增多,底泥PH值下降。
在观察了多数发生河蟹甲壳溃烂病(烂爪病)的池塘环境条件后,分析认为,引起河蟹甲壳溃烂病(烂爪病)的主要诱因是养殖池塘底泥过厚,池底长时间缺氧,池塘底泥的PH值下降,有毒有害气体增多,一方面由于酸性底泥对河蟹甲壳的腐蚀作用,另一方面较低的PH值也是甲壳腐蚀细菌的大量繁殖的重要条件。无论是成蟹养殖,还是蟹种养殖,保持池塘底质时刻处于较高的PH值和氧化状态下,是减少河蟹发生甲壳溃烂病(烂爪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要保持池塘底质始终处于适于河蟹健康生长状态,一是清除过多的池底淤泥;二是养殖过程保持适当的池塘水深;三是保持合适的水草栽种面积和密度;四是要定期使用一些水质和底质改良剂,如生石灰、过碳酸钠、生物制剂等。
第四例
7月中旬,项目1号池塘出现河蟹出现死亡,死亡数量由最初的每2~3只逐步发展到每天死亡100多只。由于当时处于高温季节,死亡后浮出水面的池蟹已经腐烂,无法从已经死亡的蟹观察到发病症状,而其它存活的池蟹活动、摄食均较正常。连续在配合饵料内添加盐酸恩诺沙星一周内服治疗,无明显效果。因此,分析认为可能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采取停止投喂饵的措施,连续停止投喂一周,每天死蟹的数量逐日下降,最后不再发生死亡。当河蟹停止死亡后,连续3天,全池泼洒戊二醛和苯扎溴胺合剂,每天一次。外用药物消毒后,再逐渐恢复投饵,每天的投喂数量逐日增加,直到恢复到发病死亡前的日投饵量。以后未再发生类似的死蟹情况。
河蟹养殖规模较大的优势产业区域,近几年每年均有不少的养殖池塘发生不明原因的河蟹死亡现象,在试用了多种措施预防和治疗后,一般没有明显的效果,采取停止投喂饵料措施后几天,河蟹死亡数量急速下降,当河蟹死亡停止后,外用消毒剂连续消毒2~3次,再逐渐恢复投饵,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措施。
江苏大丰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谢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