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的形体及药用价值:
(1)形体:黄颡鱼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俗称:戈牙昂公 咯鱼嘎鱼 咯咯噎黄腊丁,央丝,黄骨鱼,电猫鱼。英文名:Yellow catfish 。体长,腹平,体后部稍侧扁。头大且平扁,吻圆钝,口大,下位,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须4对,大多数种上颌须特别长。无鳞。背鳍和胸鳍均具发达的硬刺,硬刺尖带有毒性,刺活动时能发声。胸鳍短小。体青黄色,大多数种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纹;各鳍灰黑带黄色。
(2)药用价值: 性味:甘、平,微毒。 功用:利小便,消水肿,祛风、醒酒。
宜食:适宜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脚气水肿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者食用;适宜小儿痘疹初期食用。
《本草纲目》 :“煮食消水肿,利小便。”
姚可成《食物本草》 :“主益脾胃和五脏,发小儿痘疹。”
忌食:根据前人经验,为“发物”食品,故有痼疾宿病之人,诸如支气管哮喘,淋巴结核,癌肿,红斑狼疮以及顽固瘙痒性皮肤病者, 忌食或谨慎食用。忌与中药荆芥同食。
《日用本草》 :“发风动气,发疮疥,病人尤忌食之。” 《随息居饮食谱》 :“甘温微毒,发痘疮。” 《本草纲目》:“反荆芥。”
选方: (1)水气浮肿(急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等):
黄颡鱼3尾,绿豆1小杯,大蒜头1个,水煮烂,去鱼,食豆,并喝其汤,不能用盐。
(2)累痢溃烂: 黄颡鱼1尾,剖去肠杂,纳入蓖麻子20粒,黄泥封固,放炭火中煅存性,去泥,研细末,以菜油调涂,一日2次,用前先以食盐水洗涤拭擦患处。(此方亦可用治下肢溃烂。)
黄颡鱼涎来源:为黄颡鱼皮肤中分泌的粘液。出自《本草纲目》:“黄颡鱼涎,翅下取之。” 归经:肺;肾经。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剂,适量。 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刮取其皮肤分泌的粘液,鲜用。 功用主治:《日用本草》:“治消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