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年中养殖螃蟹的尾声了。俗话说:“秋风起,蟹脚痒”。进入秋季后,气温、气候和水温较之前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池塘中的pH、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指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加之夜间气温的下降和秋季雨水的增多,对池塘中的浮游植物影响很大,池塘中原本健康的藻相(活、肥、嫩、爽的水体)逐渐被破坏,严重时极易出现“倒藻”现象,很大程度上危及池塘中养殖动物的正常生长。同时,后半夜有风再加上白天表层水温偏高,底层水温偏低,而到了晚上情况正好相反,表层水温偏低,底层水温相对偏高,在4℃以上时,水温越高,水体密度越小,由于水体中的密度差,底层水体上浮,表层水体下降,使得上下水体对流,造成“返底”现象,致使池底积累的很多有毒有害物质(残饵粪便、藻类老化死亡、高温期间的水草腐烂等)进入水体加剧耗氧,极易造成螃蟹缺氧、中毒现象,给养殖户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1、立秋后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并加大池塘管理力度,有条件的塘口,开增氧机,定期使用氧化性改底(全效底改),减少耗氧物质的积累,晚上使用增氧产品(原子氧)辅助增氧,预防缺氧发生。
2、不要认为立秋后就不会缺氧,立秋后水体是极易“返底”的,也是发病缺氧的关键时期。因此,晚上要加大巡塘力度,发现异常问题及时解决。投喂的饵料要适中、适口,切不要浪投,恶化水质。
3、立秋过后要控制水体状态,池塘水质过于浓绿的,及时套水,定期泼洒发酵的“黄金益菌素B型”,补充池塘中的碳源,使用有机肥类(活肥),预防蓝藻水华发生。
4、7~l0天使用一次微生态制剂,定期使用氧化性底改,充分降解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保持水体藻相的生态平衡。
5、加强池塘螃蟹的应激能力,立秋过后,高温天气仍会持续一段时间,而且冷热交替的情况也会普遍,所以,对螃蟹的应激能力提出了更大的考验。而这段时间,螃蟹又正处于脱4、5壳时期,很容易出现脱壳不遂或软蟹损伤。因此在发现少量脱壳时,使用安全无刺激性产品对水体消毒(弧菌天敌),预防疾病的发生;及时补充营养,提高螃蟹体质和免疫力(黄金多糖+应激硬壳灵)也是十分关键的。
来源:水世纪华东团队
作者:陈志庆
微信公众号:北京水世纪beijingshuishi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