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种是成蟹养殖的基础,优质蟹种对商品蟹养殖至关重要。所谓一龄蟹种培育,就是将蟹苗(也称大眼幼体、白仔等)经过近1年时间的饲养,育成100~200只/千克蟹种(俗称“扣蟹”)的过程。不少地方把蟹种培育作为产业来做,形成了产业化;也有不少成蟹养殖大户采取“自育、自养”的模式,通过自育蟹种养成蟹,避免外购蟹种质量良莠不齐和长途运输而影响成蟹养殖成功率和成话率。笔者根据20多年蟹种培育的实践和指导经验,认为一龄蟹种培育技术已基本成熟,目前水平平均产量50~150 千克/亩,高的达250千克以上。可以这样说:“过程中把各个环节做到位,就能获得优质和高产;蟹种卖到高价位,就能获得高回报和高效益”。但每年在生产中都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新情况和问题,也有不少不成功的案件。所以,有必要把蟹种培育各环节的关键点归纳起来与广大养殖户分享。
1.基础条件。蟹种培育池选择在靠近水源、水量充沛、进排水方便的地方,要求圩堤具有较好的防洪保水能力,不存在易涝易旱的情况。同时要求水质良好,土质以壤土为佳,无任何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底质、水质必须符合NY5361-2016《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标准;交通便利,便于蟹种的运输销售;水、电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基本配套齐全。
2.池塘标准。蟹种培育池塘以长方形、东西走向为佳,单只池面积以5~15亩为宜,池硬坡比1:2~3,池深1.2~1.5米。根据幼蟹的生活习性,考虑到投饵和幼蟹捕捞操作便利,培育池池底采用锅底形结构,形成浅水区和深水区,池底由进水口一端向出水口一端设有1%左右的比降,便于通过出水口将池水能够全部排出。
3.防逃装置。在池塘池埂滩脚浅水处,用60~80目筛绢网做成第一道防逃网,网高1.5 米,网脚下方埋入土中30厘米以上,上口用20厘米硬质塑料缝合成倒檐,网身用细竹篙或木桩固定,这样可以防止幼蟹上岸后不下水,形成“懒蟹”,并可防止幼蟹密集打洞对池埂造成破坏。在池埂上安装第二道防逃墙,用硬质钙塑板等材料围栏,木、竹桩支撑固定,细铁丝扎牢,做到接头处紧密,不留缝隙,四角建成弧形,要求高40~50厘米,其中埋入土内10~20厘米,以防大风大雨时幼蟹逃逸,并可防止青蛙、水蛇等敌害生物的进入。
4.配套设施。池塘建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进水口设在池塘的一端,出水口在池塘的另一端。每10亩蟹种池安装1台直径为25~30厘米的混流泵。大口径的水泵加水快、且经久耐用,能确保平时和高温期及时加水、换水,可一次性很快注满池水。水泵出口要套上用60~80目筛绢网制成的网袋,严防水源中鱼卵、野杂鱼和敌害生物进入。池中设置1台3千瓦的罗茨鼓风机,离池底15厘米安装微孔管通达全池。以便养殖过程中,特别在高温季节、连续阴雨天气开机增氧,保持水中较高的溶氧。
5、清塘消毒。准备工作就绪后,培育池进水30厘米以上,然后每亩用含氯量为28%以上的漂白粉100千克对水后全池泼洒消毒。7天左右药性消失后再排干池水,重新经过滤注水30厘米,然后用多元有机酸500毫升兑水泼洒解毒。
6.栽种水草。蟹种培育池栽种水草的品种主要有水花生和伊乐藻,浅水区栽种水花生,深水区栽种伊乐藻,呈条状型分布,水花生长成后要占全池总面积的50%以上,这一点至关重要。
7.施肥调水。蟹苗放养前7~10天,每亩用生物有机肥1.5 千克、氨基酸培藻素1.5千克、EM益生菌1千克混合后兑适量原池水均匀泼洒进行肥水。2~3天后肉眼观察水色,要求呈黄褐色或嫩绿色,透明度在25厘米左右为最佳。否则要再次追施上述肥水产品,使水质达到肥、活、嫩、爽的要求,放苗前池水要求水溞成团,但不呈红色,可为刚下池的蟹苗提供优质适口饵料。
8.蟹苗选购。最好到有资质、信誉度好的原(良)种场购买蟹苗,购苗前要到育苗场察看亲蟹,要求亲蟹来自于长江水系,雌蟹规格125克、雄蟹150克以上,并要对从抱卵亲蟹的挂篓、幼体的变态发育、饵料投喂、病害防治、水质调控等方面进行详细了解。蟹苗经充分淡化能在纯淡水中安全生存,出池前用抄网抄起一小把蟹苗抓在手中捏紧甩干水份,在手中感觉很爽、张力大、松开手后能迅速散开的即为好苗。
9.蟹苗运输。蟹苗装箱前,应在箱底铺一层纱布,毛巾或水草,既保持湿润,又防止局部积水和苗层厚度不均,蟹苗称重后,用手轻轻将蟹苗均匀撒在箱中,运苗过程中,应防止风吹、日晒、雨淋、温度过高或干燥缺水可适当洒水,但也要防止积水过多,造成局部缺氧,蟹苗箱湿度以大眼幼体不抱团为宜。较适宜的运输距离应控制在8小时以内,建议在夜间运输。
10.蟹苗放养。蟹苗入池时间最好控制在风和日丽天气的早晨,掌握蟹苗入池后2~3天的气候情况,应尽量避免冷空气侵袭或长期阴雨天。蟹苗到达培育池后,应先将蟹苗箱放入水中浸泡2分钟,再提起,如此反复用2~3次,以使蟹苗适应池塘的水温和水质。蟹苗入池前1小时要开启增氧机,并泼洒1次维生素C抗应激,入池后再泼洒一次噬菌蛭弧菌,可净化水质和预防致病菌的滋生。建议蟹苗放养密度为1~1.5 千克 /亩,最多不超过2 千克 /亩。
11.饲料投喂。肥水达标的培育池蟹苗下塘后可不喂或少喂饲料,肥水较差的池塘需按蟹苗重量的100%~200%投喂专用开口料,每天投喂4~6次。一般2~3天后蟹苗即可蜕变成Ⅰ期幼蟹,此时投喂专用幼蟹料,随着幼蟹规格的增长,当幼蟹培育至Ⅴ期时,逐步降低饲料蛋白质的含量,避免饲料蛋白质含量过高造成幼蟹“性旱熟”和成本增加;但同时要增加蛋白质含量低的饲料投喂量,防止饵料不足,造成幼蟹相互残杀。选用大厂家生产的品牌蟹种专用颗粒饲料,其营养配比合理均衡,可按说明书全程使用。定期在饲料中拌入内服维生素C、免疫多糖、EM菌、酵母菌等生物制剂,以提高蟹种抗应激能力和成活率。
12.水质调控。在培育过程中,要定期测量水温、透明度、pH值、氨氮、溶解氧、碱度、亚硝态氮等主要水质指标,使其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7-9月高温季节,培育池水位尽量保持在1m左右,为防池塘水温过高,可经常注入新水,5~7天换水1次,但换水量不宜过大,一般每次换掉原池老水20%左右。
13.适时增氧。蟹种生长最适水温为28℃左右。高温季节,白天尽量不要开机,因池塘表层水温高达35~36℃,一旦开机,会使上下水层形成对流,表层的热水会进入池塘底部,对幼蟹产生应激和不适。凌晨前后蟹种大量爬至水花生和水草上面时,说明池水已缺氧,要及时开启增氧机,增氧至日出后。
14.底质改良。在养殖过程中,每10~15天使用一次底质改良剂和水质改良剂,如生物底改、芽孢杆菌、噬菌蛭弧菌等生物制品,特别是在高温期间要缩短使用周期和加大使用量。整个养殖过程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药品,多使用生物制剂,避免对水体或土壤造成污染。
15.护草防鸟。水草管护是蟹种培育重要工作,水草过多时用人工疏出培育池,确保有充足的阳光和幼蟹活动空间,蟹种夹断和吃剩的水草要及时捞除;水草不足时要及时补充水花生、青萍等,需要注意的是青萍不能投放太多,防止生长繁殖过快而覆盖整个水面。鸟类是目前蟹种的主要天敌之一,防范工作必须做好,可考虑安装防鸟装置,一般在培育池池埂上用2.5米高的水泥桩柱,埋入土中0.5米左右,并拉上粗铁丝,上空拉细塑料线,间隔0.5米左右一条,这样既能防鸟又不伤害鸟。
16.控制早熟。积温过高、营养过剩、水质过浓等因素都会导致蟹种性早熟。可采取尽量推迟放苗时间、高温季节加深水位、增设水生植物等措施防止积温过高。采取“前促、中控、后补”的饲料投喂方法,即Ⅴ期幼蟹阶段,投喂粗蛋白含量为38%~40%的高营养饲料,中期投喂粗蛋白含量为25%~28%的植物性饲料,适当搭配青萍、伊乐藻等水生植物,后期(霜降以后)补投蛋白含量为38%左右的颗粒饲料,可降低蟹种性早熟比例。
17.疾病预防。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做好清塘消毒、管好水草、精准投喂、增加溶氧、调控水质、改良底质和生态调控等综合技术措施,提高幼蟹的免疫力,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到10月份,幼蟹完成最后1次蜕壳后,当水温开始下降时,一定要药物杀灭蟹体纤毛虫,隔日使用1次消毒剂。
18.日常巡查。幼蟹培育期间应每天早晚巡视培育池1次,仔细观察仔(幼)蟹的摄食、活动、蜕壳和水质变化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特别要做好防逃、防敌害等工作,尤其在下雨加水时,应严防幼蟹顶水逃逸。
19.越冬管理。蟹种在培育池中要度过漫长的冬季,因此必须做好越冬准备和冬季饲养管理工作。在蟹种进入越冬休眠期前,应强化投喂,让蟹种积累一定能量,以供休眠期的消耗。越冬期间池水水位应不低于1米,溶解氧应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极端低温天气要做好防寒、防冰冻等工作。春季水温上升后,投喂动物性饵料尽早开食,以使蟹种尽早恢复体质。
20.蟹种捕捞。捕捞蟹种时通过流水刺激、利用河蟹逆水性强的习性,形成较大的水流,反复多次冲水可捕获池中95%以上的蟹种,省时省力且不伤蟹种。不提倡放干池水,将水花生打堆,或底部放瓦片从中捡取蟹种的捕捞方法。
江苏盐城市盐都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宋长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