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
由嗜水气单胞菌、拟态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等感染引起,其中嗜水气单胞菌较常见。 
1.嗜水气单胞菌 
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为0.5-1.0微米×1.1-1.7微米,无芽孢,无荚膜,绝大多数菌体为单个,少数为2个相连,极生单鞭毛,葡萄糖氧化发酵测定为发酵型产酸产气,无氯化钠胨水中生长良好,含6%及以上氯化钠胨水中均不生长,其中1株菌对柠檬酸盐不利用,1株菌对赖氨酸脱羧酶阴性和乙酰甲基甲醇试验阴性与嗜水气单胞菌不同外,其余30多项生理生化反应均与《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九版上的嗜水气单胞菌相同,个别生化反应不一致是由于不同地区分离到的菌株存在的差异所致。 
2.拟态弧茵 
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为0.4-0.8微米×0.8-1.4微米,无芽孢,无荚膜,极生单鞭毛,单个或2个相连,菌体直或稍弯,葡萄糖氧化发酵测定为发酵型产酸,但不产气,对弧菌抑制剂0/129敏感,乙酰甲基甲醇试验阴性,酒石酸盐反应阴性,对多黏菌素敏感等30多种生化反应与《白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九版上的拟态弧菌相一致。 
3.副溶血弧菌 
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极生单鞭毛,兼性厌氧,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氧化酶阳性,触酶阳性,还原硝酸盐,对弧菌抑制剂0/129(150微克/毫升)敏感。胞外产物具明胶酶、几丁质酶、淀粉酶、酪蛋白酶、磷脂酶等多种酶活性及溶血活性。 
(二)流行情况
全国各养蟹地区均有发生,1龄幼蟹至成蟹均受害,在长江流域于5-11月均有发生,其中尤以7-9月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发病严重的塘甚至绝产。在池中不种水草或种得很少,水质恶化,不投喂颗粒饲料的蟹塘,发病尤为严重。
 
    (三)症状
在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严重时病蟹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多数爬至岸边或水草上,不吃食,轻压腹部,病蟹口吐黄水。打开背甲时有大量腹水,肝脏发生严重病变,以至坏死、萎缩,由原来的黄色变为淡黄色,直至灰白色;鳃丝排列不整齐,有时有缺损,呈灰褐色以至黑色;病蟹胸部肌肉很不丰满,很瘦;折断步足有大量水流出来,步足肌肉萎缩;心脏肿大,心跳乏力;有时背甲的内膜也被烂成残缺不全,因而从背甲外面观察,背甲呈花斑状;肠内没有食物,或在近肛门处有少量粪便,有的肠内有大量淡黄色黏液;胸部和腹部连接处水肿,不能正常蜕壳,最后衰竭而死。 
(四)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作出最后确诊。如果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可采用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研制建立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检验规程进行检测,直接将分离菌株鉴定到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因嗜水气单胞菌的菌株很多,其中有不少菌株是不致病的,因此,如仅作细菌鉴定,还不等于已找到了病原菌。 
(五)预防措施
要进行全面综合预防,具体方法详见河蟹颤抖病的预防措施。 
(六)治疗方法
采取三步曲治疗方法。第一步:先杀虫,如河蟹体表有固着类纤毛虫寄生,必须先杀虫。否则固着类纤毛虫寄生后,损伤鳃组织及蟹壳,这就为细菌不断入侵打开了门户,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第二步:外泼消毒药及内服药饲相结合,将蟹体内外及水体中的病原菌同时杀灭。外泼消毒药可以任选一种,最好是选用无残留、无公害的二氧化氯或水产保护神、伏碘,这些药比三氯异氰脲酸、二氯异氰脲酸钠、漂白精等的费用略贵,但后者会产生诱癌物质,污染环境。外泼消毒药的次数随病的轻重而定,病轻的泼药次数少、间隔时间长;反之则泼药次数多、间隔时间短,一般为2-4次。
内服药饲可以选用下列任一种: 
(1)每千克饲料中加蟹安Ⅲ号10克,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河蟹喜欢吃的颗粒药饲,连喂6天左右。 
(2)每千克饲料中加治鳖灵1号10克,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河蟹喜吃的颗粒药饲,连喂6天左右。如在饲料中加些保肝解毒药及维生素C、维生素E,则疗效更好。第三步:在停药后2天,全池外泼生石灰,将池水调成弱碱性、适合河蟹生长。并进一步加强饲养管理,使河蟹尽快康复,健康成长。种得很少,水质恶化,不投喂颗粒饲料的蟹塘,发病尤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