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鲶

花鲶:别名鲶_鲇_鲶鱼_土鲶_廉仔_鲲鱼_胡子鲶_念仔鱼_黄骨鱼,为鲶形目、鲶科、鲶属、鲶鱼系列品种,原产于亚洲东部及南部广泛分布。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各水系均有分布。野生于江河的中下游和水库、湖泊、沼泽中。1758年命名。耐低氧,游动迟缓,白天在草丛间或石缝洞穴中,很少活动,黄昏或夜间出来觅食。肉可入药,味甘、性温,可滋阴开胃、利尿,下乳。主治水肿、久病体虚、产妇少奶、催乳。
鲶属最早被命名的物种,亚洲东部分布最广泛的鲶鱼品种。适应性很强的底栖鱼类,中大型经济鱼类,优良的养殖食用鱼,肉嫩味美、营养丰富,刺少、开胃、易消化,通常煮汤或红烧,亦可与中药一同熬药服用。
生存环境:弱碱
最大长度:100cm
形状分类:梭形
颜色分类:褐色_棕色
活动区域:底层
饲养难度:中等
性情习性:凶猛
适宜温度:24℃±4℃
酸碱范围:7.4±0.4
硬度范围:8±4
寿命年限:30年
食物饲料:肉食
花鲶形态特征 >
体长70-100cm,前部略呈短圆筒形,后部渐侧扁。头纵扁,宽大于头高,钝圆。吻宽且纵扁,口大,次上位。唇厚,口角唇褶发达。下颌突出于上颌。上、下颌具绒毛状细齿。眼小,侧上位。前后鼻孔相离较远。颌须较长,后伸达胸鳍基后端,鳃孔大。背鳍短小,臀鳍基部甚长,后端与尾鳍相连。胸鳍圆形,侧下位。尾鳍微凹,上、下叶等长。体色随栖息环境不同而有所变化,一般生活时体呈褐灰色,体侧色浅,具不规则的灰黑色斑块,腹面白色,各鳍色浅。
花鲶饲养方法 >
温水性鱼类,喜植物丛生的静水域或缓水流处。生长适温23-28℃,pH7-9。颌齿锋利,肠短、有胃,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在天然条件下鱼苗阶段可摄食轮虫、水蚤、水蚯蚓及其他鱼苗。鱼种阶段及成鱼阶段则以底层的杂鱼、虾及水生昆虫等为食,如虎鱼类、鲫鱼、黄颡鱼、麦穗鱼、泥鳅、鲚等,也食虾类及水生昆虫。在北方冬季也摄食,只是摄食强度较低。人工养殖,通过驯化,可摄食人工投喂的动物性饵料和人工配合饲料。
花鲶雌雄分辨 >
幼鱼时有须3对,成鱼时下颌须退化仅有1对,上颌须比头稍长。
花鲶繁殖方式 >
产卵4-8月。雄鱼先是用头靠近雌性腹部,大力追赶雌性,然后开始从侧面紧贴雌性身体。最后,拥抱雌鱼的身体交配。产卵散布在被草覆盖的底部表面。它不受雄性保护。卵呈绿色,在19℃的气温下,受精后第7天孵化。